大西安新轴线上的摩天地标——中国国际丝路中心
摘要:北京时间20191203关于【大西安新轴线上的摩天地标——中国国际丝路中心】的具体情况和说明,让www.rkhs-yx.com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
作为大西安新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中国国际丝路中心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就西咸新区而言,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对于西咸新区开启大西安发展新引擎,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培育创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月30日上午,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项目大体积混凝土筏板浇筑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项目即将全面进入结构施工的快速推进阶段。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位于大西安城市创新引领轴的核心板块,是陕西省政府与绿地集团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大西安新中心的核心项目,总建筑面积38.32万㎡,建筑高度为498m,地上共计100层,包含有五星级酒店、5A甲级写字楼、漫步云端观光层、会议中心、高端商业等,总投资约100亿元,预计2024年竣工。
目前,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登上高楼凝视钟鼓楼、大雁塔等历史性地标,一眼望尽古都风光。
前期工作有条不紊 一直以来,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原则,抽调精兵强将,历经项目选址、设计招标、开工动员等多个阶段,全力推进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建设进度。
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充分发挥管理优势,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就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建筑构思理念、外立面设计、结构方案、消防设计方案、建筑物人员疏散方案和集散方案、交通及停车方案、建筑节能设计举措、城市规划设计等进行了反复研讨、论证。
前期工作全面告捷 在完成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整体方案设计和定位设计的基础上,项目全面推进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及工程桩施工验收、基础筏板钢筋绑扎等工作。目前,前期相关工作均已完成。
解决难题匠心雕琢 这样一座壮丽不凡的超高层项目隐藏着众多技术难点,绿地的设计师、工程师们在这个建筑中倾注心血,以工匠精神精心雕琢,逐一将这些难点攻破。 那么,都有哪些技术难点呢?我们来扒拉扒拉! No.1 建筑形体与结构体系完美融合 1. 建筑形体与结构抗震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在最初的方案设计中,设计师们就将建筑形体与结构经济性相互融合,体现在整个建筑平面尺寸底部最大,向上逐级收进,这样的建筑形体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 建筑形体由低区到高区逐步收进,结构重量也逐步减小,将大大减小地震作用。
2.建筑形体与风荷载 建筑形体收进的同时平面尺寸逐步减小,同时减小的还有建筑高区的迎风面积,此举能有效减小风压。同时,在风的作用下,超高层建筑不仅会在风吹的方向发生摆动,同时也会在垂直与风吹的方向发生较大摆动,这是由于风在垂直于风吹的方向产生不对称的漩涡引起的,这个由不对称的漩涡引起的摆动对超高层的结构安全影响极大。
这也难不倒我们的设计师,他们对塔楼平面进行了优化,不采用那种简单的矩形平面,而将四个角根据建筑造型进行切角。平面切角后,结构侧面的漩涡情况有明显改善。以下两个动画可以很直观的展示这种变化。
建筑角部不切角风压示意图
建筑角部切角风压示意图 3.建筑效果与结构体系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创新性的采用空腹环带桁架代替传统带斜杆的环带桁架,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同时使得室内视野和空间通透性更好。
空腹环带桁架示意图
采用空腹环带桁架建筑效果图 No.2 消能减震措施的使用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所在地西安是地震活跃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根据项目的特点,增加建筑安全度的消能减震技术,即在顶部两个加强层的核心筒与外框柱间布置阻尼伸臂桁架。本项目也成为全球采用粘滞阻尼器的最高建筑。
伸臂桁架布置示意图(红色部分显示为有阻尼伸臂桁架楼层)
阻尼伸臂桁架利用核心筒和外框柱的变形差让阻尼器发挥作用,在地震作用下有效的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作用,从而保护主体结构。
阻尼伸臂桁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在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采用有阻尼伸臂和无阻尼伸臂的结构变形如下所示。
可见采用消能减震措施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摆动更小,结构更安全。(左侧为有阻尼伸臂的结构变形,右侧为无阻尼伸臂的结构变形) No.3 474根桩“沙上建塔” 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工程靠近沣河,地基95%都是砂层。在“沙上建塔”其难度可想而知,工程师们以打入地下 474 根桩作为支撑。所有桩径为1米,桩长78米,实际钻孔深度达到了90米,是陕西地区迄今为止成孔最深的钻孔灌注桩。而桩基间距仅有3米,工程呈现直径大、桩长超长、分布密三大特点。
工程桩施工采用化学泥浆加膨胀润土造浆,滚笼机制钢筋笼,井口对接采用直螺纹连接等新工艺。真正做到了争分夺秒,每个施工环节都以小时来计算,24小时连轴转,12小时点对点交班,所有工序无缝对接。 No.4 单桩承载力提高 根据地质勘查的相关数据,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00KN。这个承载力是什么概念? 目前国内最高建筑上海中心所使用的桩基承载力才使用到这个数值。但作为追求高效的结构设计这样仍然不够,为准确的得到桩基承载力,试桩过程中,我们在桩身预埋先进的滑动测微计,测微计能准确测试试桩的极限承载力、桩身内力、变形情况,准确掌握试桩过程中内力变化。
根据试桩结果,桩基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000kN,比理论计算值提高3000KN。 No.5 基础变刚度调平 根据本项目基础荷载分布和沉降变形的特点,采用长短桩方案,即核心筒底下采用长桩,外围框架柱底下采用短桩,此举有效减小核心筒部分沉降变形,同时减小基础变形差,改善底板受力,保证结构安全。